2018“车市寒冬”袭来之下的“马太效应”真相
不久前,一位做某汽车品牌区域代理的朋友退网了。“目前退网流程已走完,只等厂家将保证金返还。”他无奈地说。
联想到四年前,当他争取到这一品牌代理权可谓信心勃勃。而最初7座功能型SUV市场的井喷也让他尝到甜头,“只要有车就能卖,每月轻轻松松走四五十台”。
不过好时光总是短暂,仅仅一年后,正当他处心积虑地要继续扩大代理区域时,却突然发现市场风向变了——车卖不动,想了很多促销手段也无济于事。从当初的月销几十台到去年每月十几台,每月收入尚不能维持店面成本。又苦熬一年后,他终于决定退出。
朋友的状况也是当下很多经销商们所共同经历的一种迷茫与困惑。伴随着12月份寒风,2018年车市寒冬的脚步似乎来得更快,让原本报以希望的厂家备受煎熬。
车市滞销引发裁员恐慌
据中汽协公布最新产销数据显示:2018年1-10月,汽车累计产销2282.6万辆和2287.1万辆,同比下降0.4%和0.06%。增速持续回落让中国车市正面临着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下滑。
车市的萧条,让一些状态不佳的车企酝酿“减员增效”。据路透社当地时间11月26日报道,通用汽车当日表示:由于传统汽油动力轿车市场萎缩,将削减滞销车型的生产,并裁撤北美员工。在明年年底前,通用汽车将裁掉15%员工,裁员人数或达14700人。
路透社报道称:通用还会在全球范围内关闭7个生产基地,包括加拿大安大略省奥沙瓦、美国俄亥俄州底特律和沃伦的三家工厂,以及美国马里兰州和密歇根州的零部件工厂。除了上述5家生产基地之外,通用汽车还表示,除了先前宣布在韩国停产,它还将在明年结束北美以外的两家工厂的运营。未来在北美生产雪佛兰科鲁兹、雪佛兰Volt和雪佛兰IMPALA汽车等车型都将停产。
一方面是车市的销量整体疲软,一方面是减员增效,这是针对市场疲软的常用对策。对于国内车企来说,虽然没有出现官方的宣布裁员报道,但笔者也了解到:一些销售下滑严重的车企已经着手“减员增效”计划,还有一些负责品牌及营销等核心岗位的中高层选择了离职。
“马太效应”之下的市场现状
如果参照2008-2017年的中国汽车销量对比图,会发现从2008年中国汽车销量938万台,到2017年增长为2888万,可以看出国内市场一直处于增长状态。即使2018年1-10产销量微下滑,但如果要综合第四季度的市场冲量,估计2018年的产销总量报表应该不会太难看。
总体产销量没有多大波动,何来“车市寒冬”的恐慌。问题出现在哪里呢?如果抛开影响消费者购车热情的国家相关政策外,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市场格局的变化,让行业洗牌加速起来。
举例说明:2008年,长城汽车销售额为82.11亿元人民币,在汽车领域里尚属于“中小企业”之列。但10年之后呢?据长城汽车最新公告显示:2018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达486.78亿元,利润约为37亿元。
同样,2008年吉利汽车的营收不到43亿,净利润8.8亿。而2018年上半年公司吉利集团总营收为537亿元人民币(不包括领克合资公司的收益),净利润66.7亿元人民币。
相比北汽、长安、长城、吉利等年销量过百万辆的车企,一些年产销总量不足10万台内销2万余辆的自主车企比比皆是。
“当前实力品牌与弱势品牌对比鲜明,让‘强者愈强、弱者愈弱’的马太效应被放大。”一些业内人士因此认为:2018年的“车市寒冬”或许是相对于弱势品牌而言。
在市场总销量与去年相比波动不大的前提下,大部分市场份额被综合实力表出色的大品牌占据,而处于劣势的弱势品牌生存空间被进一被压缩。
此外,除了今年的销量不尽人意外,对于这些品牌来说更棘手的问题还在于:面对市场现状,这些在品牌力、产品力上缺失的弱势品牌似乎已无机会可言。同时,面对行业洗牌的加速,他们更显岌岌可危。未来任何一次波动,或许都将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转型升级中的品牌向上
关于路透社对通用的报道,我们还注意到两点细节:一是通用将更多投资转向电动和自动驾驶汽车;二是通用在中国的生产工厂没有在此次裁员中受到影响。
结合当下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、共享化的汽车“新四化”趋势,可以看出:未来,通用汽车的重心除了向“新四化”转移外,中国市场对他们而言还是非常有吸引力,成为通用的重点市场。
如今再说转型升级,似乎已是老生常谈。但事实上伴随着中国汽车“新四化”趋势,除了吸引众多“造车新势力”加入外,一些传统车企也加大转型升级的步伐,并且收获颇丰。
比如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多次创下行业先河的长安汽车,今年11月28日以55辆CS55自动驾驶车巡游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。而此前,长安在公布的“北斗天枢”计划称:在2020年将不再生产非互联网新车、实现新产品100%联网。
同样今年1-10月产销纯电动汽车共计109636台,成为当前国内纯电车企领军者的北汽新能源,此前也对外宣称:2025年在全国市场全面停止销售燃油汽车,全面切入新能源汽车。
如今可以毫不客气地说,近几年中国车企在汽车“新四化”趋势下取得的进步,几乎是过去数十年来的总和。而这些有着远见与格局的车企,不仅成为趋势的领跑者,还成为行业趋势的制造者。
“今年的销量下滑,只是一个开始。”在行业资深人士看来:2018汽车行业洗牌初级阶段只看到一些品牌车企的挣扎。“洪水还未淹没脖颈,还未到最残酷的阶段”。
换个角度来看,随着国内市场的消费升级,在终结增长近10年的功能型SUV车型后,新的产业增长点已经形成。在传统车型需求日益淡化的趋势下,占据先机的车企又一次成功布局汽车“新四化”制高点后,刺刀见血的拼杀也许就在明天到来。